水调歌头原文加注释(古诗新解)

作者: 有没有人敢陪我到老2023-10-31 09:53:19

古诗新解

关键词:水调歌头、原文、加注释

水调歌头原文及注释

《水调歌头》是唐代诗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,成为唐代民歌之一,歌词传唱千年,流传至今。以下为其原文及注释:

西虏营千帐

瓦搭风满楼

箫鼓金人回

杨柳官渡波

【注释】

1、西虏营:指唐朝与西突厥对峙的“金山之盟”时期(街口、怛罗斯等地)西突厥攻打唐朝辽东的地方,称为西虏。

2、千帐:指西突厥的军营,帐幕数以千计。

3、瓦搭:指唐朝军队在战场上搭建起的营房,用瓦片覆盖。

4、风满楼:形容唐朝军营阵地气势浩大,楼阁林立。

5、箫鼓金人回:指唐朝军队在战斗时号角鼓声,动员全军。

6、杨柳官渡波:指波涛滔滔的河流上,杨柳依依,官渡处战场清兵、李自成的战争场面。

水调歌头的文化内涵

《水调歌头》以其抒发出战士们的荣耀、尊严,表达了歌者对国家强盛的渴望,表现出民族的爱国情感和歌者对国家振兴的期许。作品运用大量的修辞,是唐代诗词中难以超越的,具有笔挺、潇洒之风,是唐代诗歌的典范。

此歌歌咏的是唐朝对抗西突厥的战争,表达了唐朝士兵们坚持不懈、勇猛无畏的英勇精神。在战争的威胁下,唐朝人民和士兵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、不屈不挠的精神,表现出了民族的刚毅和勇气精神,歌词传承了中国古代喜剧、民间传说,表达出了民族的自豪感、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骨髓。

水调歌头的发扬与传承

《水调歌头》的音乐形式、意境和气韵广泛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,如音乐、小说、戏曲等等。《水调歌头》正是《红楼梦》里的名曲之一,也被多部电视剧、电影采用。成为了现代文化艺术中的元素,传达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,诠释出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人文精神。

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是《水调歌头》的一种重要方式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,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也是文化的创新和更新,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、发扬与创新。

总之,水调歌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传承发扬中不断的涵育和发展,阐释了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人类思想的演变。

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。若本站收录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且有疑问请给我们来信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://www.bjdwkgd.com/redian/22426.html 水调歌头原文加注释(古诗新解)